更多信息 | More about us...

丹心雄鹰人文研究基地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毛利哈卡的 世纪之约

 

陈照心明

(新西兰丹心雄鹰人文研究基地)

 

目录

(一)毛利礼乐文化与华夏六代舞文化的渊源

(二)毛利礼乐文化的保存与文字失落初探

(三)从《周公之琴舞》到《周公之哈卡》的文化背影

(四)舞出尽善尽美两国礼乐文化的未来

 

 

 

 导言

 

音乐舞蹈,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是与天地交契的钥匙,通过发声,或手舞足蹈打开心灵之门。如《诗经 -大序》言: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是原始音乐舞蹈的萌芽。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原始歌舞最早记载于《山海经》里的帝俊有八个儿子使为歌舞。后来人类又因为羡慕和崇拜动物因而模仿动物的嗅觉、眼力、飞翔、潜游,产生乐舞的两大 体系:文舞和武舞。

 

三皇五帝的原始歌舞不但使中华文明从原始野蛮走向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更为商周礼乐文明奠定雄厚的基础,产生华夏乐舞史上集颂诗、音乐、道具 、舞蹈四位一体的史诗般的教化场面。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三集《周公之琴舞》便可一证周礼之完备。与新西兰名扬世界的民族乐舞HAKA可谓同明相照,哈卡是毛利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那慷慨、友好、自由与华夏民族史前载歌载舞的礼乐教化历史场景是何等相似。在赞 叹毛利礼乐文化能保存千年的同时,众里寻那毛利民族失落的文字,蓦然回首,或许就在太平洋海底阑珊处。在未来的太平洋考古研究进程,总会有一天能把毛利同胞的文字交还吧!本文将从四方面探讨毛利礼乐文化渊源、保存、 及文字失落的问题并通过艺术创作展望两国礼乐文化交流的未来。

 

(一)毛利礼乐文化与华夏六代舞文化的渊源

渊源在哪?我们先从人类学家最新考古成果中去了解:
既然科学家们早已证得毛利人是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那这种混合是如何从蒙古人种发源地的中国扩散?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网2016登载: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袁广阔 王涛 《中国与美洲古代文明比较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报导:最近中俄两国考古工作者密切合作,通过考古发掘已经寻找到了人类从东北亚向北美洲迁徙的一些足迹,证实了陆桥迁移说的正确性,从而使得对这个世界之谜的解释走出了假说时代。关于这些考古新发现的解读,吉林大学冯恩学撰文指出“我国是蒙古人种的起源地,东北亚高纬度地区的蒙古人种应该是从我国中纬度地区向北迁移扩散后发展形成的。从中国向楚科奇地区迁徙的主要路线有两条,第一条是内陆大河路线,第二条是海岸路线。第四世纪最后冰河时期,生活在楚科奇地区的人们凭借陆桥与群岛向北美洲的阿拉斯加迁徙。”最近,曾长期旅居墨西哥的学者吕宇斐撰文指出,除了从考古学上证明东亚人种大迁徙之外,还有许多学科的科学研究也在交叉证明东亚人种和美洲人种之间的密切关系。

 

除了北上白令陆桥进入美洲这一主要的通道之外,南下通过漂流的方式经东南亚、太平洋诸岛进入中南美洲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香港中文大学的邓聪先生通过对岭南树皮布文化发现与传播的研究,认为有世界性影响的重大发明、发源于中国的楮树皮无纺布技术自南中国经中南半岛,席卷东南亚岛屿后,从海路上跨过太平洋岛屿进入中美洲,这正是史前蒙古人种海洋扩散最生动的反映。尽管树皮布文化传播较之东北亚的人群迁徙时间偏晚,但它是南部蒙古人种海洋扩散最重要的特征性代表之一”

 

这一最新学术探讨。正好论证凌纯声教授《南洋土著与中国古代百越民族》(台湾中央研究院刊1967年成果):春秋战国时期,楚灭越,长江中游一带的百越民族被驱赶至沿海一带漂游于北起台湾,中经东南亚,南至南太平洋三大群岛,东起复活节岛 西达马达加斯加等居住的人群—-。”不但在民族语言里有亲缘关系。更在宗教、民俗、礼乐、尤其在乐舞语汇里有太多宗根之喜。见图1

 

 

 

 

【图1 这是南岛语系的迁移图 最后一站是新西兰的毛利民族。】

 

凌纯声教授的观点后来被民族学家刘其伟《《台湾土著文化艺术》的论著中加以支持。结合最新的考古记载: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华夏民族文化与东南亚古文(Indonesian Cultural System)有过空前的交融 :历史考古学家及人类学家通过他们的学术研究给我们呈现毛利祖先来自台湾土著,而台湾土著来自中国大陆百越民族,百越民族在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因“武王伐纣”(公元前1047年)或“楚灭越”(公元前306年)等历史重大事件而逃离大陆。向美洲和大洋洲扩散。
周武王伐纣,25万商朝人流落至福建沿海一带最后消失在太平洋’《每日头条网载》

 

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科学家钱伯斯(Geoffery Chambers )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索金森(Sue Sorjeantson )都检测距今5000年前,从中国东部沿海包括台湾地区有一支面向太平洋地区的移民。 兵分两路定居在夏威夷岛和新西兰,通过对这两条路线的现代居民DNA检测出果然与中国有血缘关系 。

 

科学家的检测,不过是一种实验室的证据,人类的精神与物质文明生生不息的历史印记,需要民俗学家们的智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毛利人与中国人的宗教传统相比较来进一步了解彼此的文化渊源。

 

(1)宗教传统的比较:
自然崇拜: 任何民族的原始宗教,都有将天体、天象与气象神化的崇拜现象。中国人认为天地混沌像个巨大的蛋, 有一天砸开了,气之轻轻上凝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宇宙间 金、木、水、火、土五行生万物,太阳、月亮、星星象碧玉一样交错运转。显示出壮丽天体形象。中原广阔陆地生活,人们把天空也想像得象陆地一样。给太阳神配备了马车和女御者。
中国人拜山祭神,宗庙祭祖。在新年、清明、重阳等佳节 上至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都要沐浴更衣、严肃认真地行祭拜之礼。以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祖先保佑、家族兴旺和富贵寿昌 。

 

毛利人对自然的崇拜,认为天地所有事物 都是神灵之化:
认为高山是人们与天空的沟通点,要想兴旺发达必须爱山,毛利人崇拜万神,每逢节日都要用玉之类的礼器祭拜天地山河之神 ,例如祭拜老天爷 (RANGINUI )、大地母(PAPATUANUKU)森林之神 (TIKI)、鸟神( MANAIA)、海神( TANGAROA) 富贵神 (HEI MATAU)—等等,都是毛利人的自然保护神。凡传统集会首先禀告神灵,这种至诚祭拜,恰恰反映毛利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与中国长江以南百越民族的风俗习惯颇为相似。例如云南傣族,进山打猎要祭山神,开沟引水要祭水神,收获稻谷要祭谷神。傣族崇拜龙和孔雀,男子汉纹身祈求蛟龙的保佑。

 

说到祖先崇拜包括图腾的崇拜和鬼魂崇拜,即中国人所固有的“祖宗”概念。正如《礼记、祭法》言:“凡祖者,创业传世之自来也。”如华夏之祖的伏羲、神农、、黄帝”是华夏子孙的人文初祖。功在千秋万代。“宗者,德高可尊,其庙不迁。”意思是祖宗的宗是族中有德业的人,如周人崇拜远祖黄帝,同时也祖文王,宗武王。

 

毛利人祖先崇拜,多数表现在祖灵像或部落英雄的崇拜,通过乐诗歌舞代代口口相传。 毛利人每个部落都有会堂,供奉祖先的雕像。中国人的祠堂也同样供奉先人板板。慎终追远,以养民德之归厚。这说明对天地山河及祖先的崇拜已深深扎根在两国传统宗教文化里。

 

 

【这是一幅台湾排湾族木雕立柱。祖灵崇拜为传承。图片来源:据[台湾雄狮图书公司出版刘其伟教授编著《台湾土著文化艺术》一书】

 

此外,两国人民文字也有同样的渊源。

 

(2)毛利人应该有文字,而且也应该有甲骨文或简帛书籍。

中国清华大学著名历史考古专家李学勤泰斗指出:“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应该是文字,文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发明。文字的起源一定是从非文字领域出来的;而非文字总是从一些陶器、石器以及岩画符号领域演化而来 。”(摘自李学勤《三代文明研究p8-8)

 

既然中华文明早在公元前1047年向美洲和大洋洲扩散。那时的中国已具有相当成熟的甲骨文和金文、简帛书。《尚书-多士》记载周公告诫殷遗民时说:“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这就见证了殷商时代(公元前16-11世纪)已经有记录文史的书籍“册”和“典”。从下图甲骨文出现的册与典字看:像以竹木编组成“册”和掌管的重要文献的史官手捧“册”合为“典”字。【见图】

 

 


甲骨文拓片“册”字

 

 

甲骨文拓片“典”字

 

不由得假设:随着毛利人远古的祖先跨越惊涛海浪的太平洋,独木舟载着的文字简册,是否不幸丢失在深深的大洋洲海底?

 

既然文字起源于“陶器、石器、岩画符号。在毛利博物馆的木雕、玉雕、骨雕—的螺旋符号里,尤其是护生工具的玉圭、斧钺、耳坠、玉勺、玉璧—–等等,洋洋大观地 呈现毛利文字起源的信息或许也是我们研究夏文字的信息材料,「见图毛利玉雕、木雕、编织纹饰。」等等宇宙螺旋价值观的每一幅图记载部落的历史和祖先的故事。如同马雅文明的图画文字,

 

【心明作品《啊-太平洋,请把我的文字交还!》构思中】

 

(3)三幅独木舟图的信息
为能更进一步论证毛利人与中国人的文化渊源 我们还能通过下面三幅中国、毛利、台湾的独木舟图 。见证了毛利人与华夏民族在思想、文化、艺术方面的风俗取向会有许多志趣相同。

 

第一幅是中国广州南越王赵佗之孙赵眛墓(公元前137-年-127年在位)出土古船雕刻纹饰 。千年不变的毛利人的乐舞草裙及羽毛装饰就在这出土文物中找到他的根源。

 

分享引文2017-06-02 [南越王墓 出土古船雕刻纹饰]燃烧的岛群 發表于 历史

 

南越王墓出土船纹铜鼓上的古船雕刻,只见船舵或摇橹,未见风帆,传神的雕刻充满对天神的崇拜。五星 吉祥连云纹、8字 陶索纹,穿着草裙的人手 执钺或勺,那是一处历史的印记,恰恰见证 毛利民族与几千年前中国的南越民族的穿戴习惯如出一辙,与毛利酋长手执玉柄的威仪妙合。

 

【见图3毛利人手执玉柄短武器】与图案 上夸张的长发盘得像凤尾蕉叶,船体以刺绣花纹装饰,就像对大鲸鱼的崇拜。毛利文化也是崇拜鲸鱼,在他们脸部或身上图腾可见鲸鱼具有力量与豪迈的英雄本色。

 

【毛利独木舟图】
再看毛利著名的独木舟布满漩涡状的花纹颇有吉祥的韵味。

 

既然台湾高山族是中国百越民族的一支 ,那么作为毛利祖先故乡的台湾高山族 ,他们的独木舟及歌舞场面(即下面两幅图)向世人解开中国-台湾-太平洋民族渊源之谜。

 

 

【图 为 台湾土著的独木舟,以八角星,吉祥羊纹,以黑白红三色装饰的华丽船尾。图片来源台湾雄狮图书公司出版刘其伟教授编著《台湾土著文化艺术》一书 】

 

 

透过三地独木舟的图片。更有意义突显了与新西兰毛利文化之间的亲缘关系。无论台湾土著还是毛利民族,他们没能保住远古的文字。却仔细保留在玉雕、骨雕、木雕等文字书体起源的宇宙螺旋符号里引陈照心明《心明书学大脚印》2011香港中国文艺出版社)。不同的部落有不同故事。除了辉煌的雕刻艺术还有充满感情节奏的艺术语言,那就是他们的乐诗歌舞与华夏六代舞的比较,进一步印证毛利礼乐文化与华夏礼乐文明的渊源。

 

所谓六代舞是“文舞”与“武舞”的统称。六代舞是具有华夏血统的亚州、大洋洲、太平洋地区一切乐舞的始祖。他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足可以使三皇五帝无为自化到世界岛国的民族传说和记忆之中。足可以使华夏民族禀阴阳五行之秀气,用心灵感召日月、祖先、神灵的乐诗与舞蹈传统几近匿迹销声的今天在太平洋情深深重燃文明之光 。

 

在华夏传说中,伏羲与女娲一起创造了人类。人类在遭到洪水后,人烟断绝,本为兄妹的伏羲与女娲结为夫妻,重新繁衍了人类。这与毛利民族关于创世纪的神话传说是很相象的:他们的天父名叫朗吉(Ranginui),地母名帕帕 (Papatuanuku),彼此像蛇身人首的女娲和伏羲相亲相爱无法分开。后来有了很多孩子,可是食物不够,彼此必须分开才能五谷丰登子孙万代长存,于是在森林之神(Tiki)帮助下终于把它们分开了。从此有了阳光雨露、人们织网捕鱼、与猛兽搏弈。对万神的崇拜的毛利人与华夏民族息息相关。

 

【举例—】
三皇五帝(约 公元前6000-7000)产生的乐舞,是华夏舞蹈史第一次辉煌。 以 音乐、诵歌、舞勺和手持楯、执鸟羽(翟)、吹排箫(龠)而舞的称文舞之象,呈现出无为而自化 、文德定天下的和乐景象。人们多数是在春秋时节 举行一系列祭典时的乐舞。在毛利乐舞

 

表现在六代舞中的文舞之首是《扶犁》又叫《扶持》,是远古时期人们祭祀伏羲、炎帝时所跳的歌舞。炎帝,也叫神农氏,原姓姜,生于今陕西岐山东面的姜水一带。神农氏时代,人多而禽兽少,食物不足,疾病流行。神农氏发明了原始的耕作工具——耒耜,即犁。他教会人们用犁耕作,解决了人们的粮食问题。随后,他又遍尝百草,为人们寻求解脱疾病的良药,曾经一日内中了70多次毒后得茶而解。人们用来纪念神农氏的乐舞,就叫做《扶犁》。这个乐舞同时也是专门用来庆祝农业丰收的。就像台湾高山族至今保留的丰年祭舞蹈场景相似。

 

[插图1、 台湾花莲高山族丰年祭图]
(台湾土著文化艺术,刘其伟编)

 

第二个乐舞《云门》,是远古时期人们用来祭祀黄帝的乐舞。黄帝,又叫轩辕氏、缙云氏、帝鸿氏、有熊氏,传说是少典氏(传说中的上古第一国君)之子,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正妃,又以云命名百官,鼓励了多种发明和创造。如开采首山的铜矿做鼎,制船帮助人们渡过河流,他的妻子嫘祖还发明了养蚕抽丝的纺织技术,他的史官仓颉还创造了文字。传说黄帝即位时,天上瑞云呈祥,他便以云纪年,并作乐祀云,由此,也就产生了《云门》这一乐舞巨著。

 

“五帝”之首,是颛顼,他是黄帝的孙子,后来继承黄帝之位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他爱好音乐,会作乐舞以“调阴阳,享上帝”,而且能够触景生情地发现乐舞的素材。一次,颛顼听见天上的风声很悦耳动听,就让他的臣子“飞龙”创作了名叫《承云》的乐舞。

 

“五帝”之二,是帝喾。帝喾号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他很有作为,因曾经大兴水利工程而留下好名声。帝喾曾命令自己的臣子咸黑创作了《九招》等乐舞,制作了鼙鼓、钟、磬、苓、管、埙、篪、椎钟等乐器,舞蹈的表演场面十分猛烈:乐舞艺人们击鼓敲钟,吹苓展篪,众乐齐鸣,当乐舞进行到高潮时,甚至连一群群的凤凰也飞来,和着节拍漫天欢舞,异常壮观和祥和。

 

尧是我国远古的一位部落联盟首领,因为他出自陶唐氏部落,因此又叫唐尧。尧的臣子质创作了乐舞《大章》来歌颂他。质模仿着山林溪谷间的声音谱曲,并以陶鼓、石磬乐器伴奏。
《大韶》又叫《箫韶》,是为舜歌功颂德的乐舞。舜是颛顼的第七世孙,曾继承尧位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因为他来自有虞氏部落,史称虞舜。

 

舜在中国历史上颇有盛名,而歌颂他的乐舞《大韶》也同样有名。传说夏启有一次去天上做客,顺便把天宫的laiwu乐舞《九歌》默记在心。回到人间后,他就叫人在大穆之野演出了《九韶》。演出者们“击石拊石”,百兽欢呼,“凤凰来仪,

 

《大夏》是歌颂禹的功德的乐舞。禹继承了舜的帝位并开创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因此又被称作夏禹。禹因治水有功,尧帝命令皋陶创作了乐舞《大夏》来表彰他。

 

成汤灭掉暴君夏桀后,命大臣伊尹改编一舞蹈,就是《大濩》,持矛以舞,象征成汤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救护万民,因此称“护”[古代濩和护(护)相通]。《大濩》虽然是武舞,但音乐宽厚温和,充满劝善仁爱的厚义。

 

《大濩》不但有铿锵的音乐,还有美妙的万舞,万是一种舞的专名。此外还有“嘉客”,就是唐尧、虞舜和夏禹的后代子孙以及诸侯们,前来助祭的。可以想像到这种典礼是怎样隆重了。并且祭的第二天,按例还有举行一次祭的,叫做“肜(rong)祭。这是商朝的乐舞形制。

 

诗经中有诗《那》记载了大濩乐舞:

 

猗与那与,置我鞉鼓。奏鼓简简,衎我烈祖。
汤孙奏假,绥我思成。鞉鼓渊渊,嘒嘒管声。
既和且平,依我磬声。於赫汤孙,穆穆厥声。
庸鼓有斁,万舞有奕。我有嘉客,亦不夷怿。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
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英译( www.zwbk,org)
How admirable! how complete!
Here are set our hand-drums and drums.
The drums resound harmonious and loud,
To delight our meritorious ancestor.
The descendant of Tang invites him with this music,
That he may soothe us with the realization of our thoughts.
Deep is the sound of the hand-drums and drums;
Shrilly sound the flutes;
All harmonious and blending together,
According to the notes of the sonorous gem.
Oh ! majestic is the descendant of Tang;
Very admirable is his music.
The large bells and drums fill the ear;
The various dances are grandly performed.
We have admirable visitors,
Who are pleased and delighted.
From the old, before our time,
The former men set us the example; –
How to be mild and humble from morning to night,
And to be reverent in discharging the service.
May he regard our sacrifices in summer and autumn,
[Thus] offered by the descendant of Tang!

 

注解:
1、猗、那:《通釋》:“按猗那二字叠韻,皆美盛之貌。通作猗儺、阿難。草木之美盛曰猗儺,樂之美盛曰猗那,其義一也。”

2、鞉(桃táo)鼓:《毛傳》:“鞉鼓,樂之所成也。”

3、烈祖:《毛傳》:“烈祖,湯,有功烈之祖也。”《集傳》:“衎(看kàn),樂也。”

4、湯孫:《集傳》:“湯孫,主祭之時王也。假與格同,言奏樂以格於祖考也。”《通釋》:“綏我思成,猶雲貽我福,與《烈祖》‘賚我思成’句法正同。亦謂賚我福也。”《傳疏》:“綏,安;成,平。……安享我太平之福也。”

5、嘒嘒(惠huì):《集傳》:“嘒嘒,清亮也。”

6、穆穆:《集傳》:“穆穆,美也。”

7、斁(益yì):《毛傳》:“大鍾曰庸,斁斁然,盛也。”《通釋》:“《說文》:‘奕,大也。’萬爲大舞,故奕爲大貌,閑亦大也。”

8、夷:《毛傳》:“夷,說(悦yuè)也。”

9、自古:《毛傳》:“先王稱之曰自古,古曰在昔。有作,有所作也。”

10、恪(刻kè):《毛傳》:“恪,敬也。”

11、烝嚐:《傳疏》:“烝嚐,時祭也。”《集傳》:“將,奉行。”

 

今译:
多么美好多堂皇,拨浪鼓儿安堂上。鼓儿敲起咚咚响,娱乐先祖心欢畅。汤孙奏乐来祭告,赐我太平大福祥。拨浪鼓儿响咚咚,箫管声声多清亮。音节调谐又和畅,玉馨配合更悠飏。啊,汤孙英名真显赫,歌声美妙绕屋梁。敲钟击鼓响铿锵,文舞武舞好排场。我有嘉宾来助祭,无不欢乐喜洋洋。自从古代我先王,已把祭礼制妥当。早晚温和又恭敬,小心谨慎做事忙。冬祭秋祭神赏光,汤孙至诚奉酒浆。

 

周代的《大武》其内容是描写武王伐纣的军事行动。到孔子的时代还在演出(前551~前479年),舞分六段名六成。第一成:先击鼓以示警戒,舞队出场,顿足三次,表示舞蹈开始,舞者手执盾牌站立较长时间,表示武王等待诸侯的到来。接着一段抒情歌唱。第二成:描写战争的舞蹈,热情奔放的表演表现吕尚必胜的信心。舞分两行,夹击而灭商。第三成:表示灭了商朝,再向南方进军。第四成:南方疆域已得到巩固。第五成:分成两行舞,表示由周公旦,召公奭协助统治。第六成:舞队又集拢在一起,表示对天子的崇敬(据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这是具有一定情节的集体男子舞,表现了武王伐纣势不可挡的气势。

 

(二)毛利礼乐文明保存与文字失落在太平洋初探

说到毛利民族的礼乐文化主要保存在哈卡的乐、诗、歌、舞的文化世界里。其艺术风格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风、雅、颂 可谓
毛利民族的乐诗歌舞所呈现文舞之象 有“Waiata(历史传 说歌曲)、部落风情的波伊舞(poi) 。这些乐诗歌舞在毛利传统社会里,由于文字典 册久已丢失,于是就在歌舞娱乐中肩负起传播科学知识、部落祖先历史、族谱、社会习俗以及礼乐传统的使命

 

《诗经》里的 风、雅、颂有这样的描写:

所谓“风”是指带有地方色彩的土风歌谣。例如:
秦风 《蒹葭》: Jian Jia
蒹葭苍苍, Jian jia cang cang ,
白露为霜, Bai lu wei shuang ,
所谓伊人 suo wei yi ren ,
在水一方 zai shui yi fang .
——-
英译:English translation: James Legge
http//ctext.org/zh
Jian Jia:
The reeds and rushes are deeply green,
And the white dew is turned into hoarfrost.
The man of whom I think,
Is somewhere about the water.
I go up the stream in quest of him,
But the way is difficult and long.
I go down the stream in quest of him,
《蒹葭》 Library Resources

And lo! he is right in the midst of the water.

 

这是一首措辞婉秀、意境空旷 、音节柔美的乐诗.假如配合抒情的乐舞就像毛利 情歌《河水湍湍 》(Pokarekare Ana)一样,打动人们的心。

 

毛利文 中译
Pokarekare ana 河水湍湍

Nga wai o waiapu, 怀阿布河

Whiti atu koe hine 不息流淌。

Marino ana e. 朔流从之,

E hine e 爱人

Hoki mai ra . 回我身旁。

Ka mate ahau 生命可抛,

I te aroha e ……….. 永以为好。……….

 

表现 毛利土风歌舞最有代表性的就是Poi【波伊舞】
过去是地位高的女性才允许手持波伊球,左右手的动作配合出神秘而魔幻般的宇宙螺旋图案 【见图】

 

 

 

【图为穿着色彩斑斓的裙子优雅地跳着波伊舞的姑娘们】
图片来自 Kathrin Simon <KA MAU TE WEHIB bub Nen `s Story

 

(The Rhythm And Life Of POI, Ngāmoni Huata, edited by Te Rita Papesch)

 

最简单的波伊舞是用右手把波伊球旋转,并用左手击打。在每一次击打的瞬间,用手触摸头和肩膀。随着节奏明快的音乐歌声嘹亮地表演“Poi ”舞蹈。那是象征父母身体 和天神的造化。

 

所谓“雅”是指把人世间美好的情怀和风气发扬光大的就是“ 雅”例如:

 

毛利哈卡中表现大雅之乐舞有:ORIORI\ Pinepine Te Kura 等,在最传统的音乐里他们也是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后来受基督教七部音阶的影响,音阶之间的距离补上4和7。例如;给毛利酋长小孩的歌ORIORI里面有很多毛利传说和记忆的乐歌明显具有传统摇篮曲的音韵 。

 

ORIORI(9, p70)
Poopoo!E tangi ana Tama ki te kai maana!
Waiho me tiki ake kit e Pouahaokai
Hei an mai te pakaka ki uta raa
Hei waiuu moo Tama!
Kia mauria mai e too tupuna, e Uenuku!
———-

中文大意是:
安静!孩子哭了,饿了
让食物从poua-hao-kai 取回来
让鲸鱼从岸上上来
当孩子的奶
让祖先Uenuku 带上来!
———–

 

《Pinepine Te Kura 》

1 Pinepine te kura ,hau te kura
Whanake te kura i raro i Awarua :
Ko te kura nui ,ko te kura, roa,
Ko te kura o tawhiti naa tuhaepo!
5 Teenei te tira hou ,teenei haramai nei !
ko Te Umurangi ,naa Te Whatuiapiti!
10 Ngaa tairo rawa naahau,e Kupe,
Iwaiho I te ao nei!

 

这是唱给部落贵族子弟大雅之乐。 《Pinepine Te Kura 》 分为九乐章吟唱。歌词大意:

一个小男婴儿刚刚出生,名叫Te Umurangi。部落里的人们把他联系到神话故事里的英雄 Taawhaki。这婴儿拥有 显赫的祖先—,从天神Rangi 说起。毛利火神TURA 给我们带来食物 教会我们生存的本领,我的孩子是 天地之子,太王走遍大地拥 有四方,要好好生活 不要忘记祖先的荣耀—–。领唱与合唱旋律悠远配合着温和的哈卡,就如清华简《保训》周文王临终 给他的儿子周武王“发”的遗训一 样: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历恐 坠。保训戊子,自靧,己丑昧爽。王若曰:发,朕疾适甚。恐不汝及训:

 

 

昔前人—-
【心明节临清华简《保驯》】
明乎郊社祭天地之礼,行宗庙春秋大祭祖先之义的颂:
《诗经-绵》绵绵瓜瓞,
民之初生,
自土沮漆。
古公 亶父,
陶复陶穴,
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 ,
来朝走马,
率西水浒,
至于岐下。
爰及姜女,
聿来胥宇。

 

这是一首庙堂之礼的祭诗。共有九乐章。相信每乐章开头结尾也会像《周公之琴舞》那样有“元纳启”和“乱”至九启”。在《诗经 》里的周颂诗,虽然孔子有时删诗 ,但 有时也会完整保留周礼乐文化的形制。例如《绵 》具有完整九乐章。主题是告诫后人要慎终追远,追记周太王古公亶父率族人迁至岐山,功在千秋。更不要忘记文王 及前朝贤臣的的功绩。其乐舞的场面就像毛利人的哈卡HAKA。

 

毛利民族除了这些文舞,更多的是表现武舞的哈卡(HaKa),就像 产生于商周时期的两大武舞:《大濩》、《大武》。“文以昭德”“武以象功”。武舞以干舞、玉戚、红盾、斧钺、为武器借以表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武力,此后历代相传,如国家以揖让得天下,先演文舞,若以征伐得天下,先演武舞(唐杜佑《通典》)

 

如此恢宏壮丽的传统乐舞文化只在《诗经》的语言里想象,却 不能在人们日常生活的礼乐文化中 是则是 效。
在研究史前思想、文化、艺术三史过程;从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等 乐诗篇章,得以品味 周公至诚行孝,才华盖世把三皇五帝的乐舞光辉发扬光大。在他与成王所作的多士
敬 毖中“文文其有家,保监其后,夙夜不懈 —–”等那真切的场景,同样在 新西兰毛利文化里折射出中国商周礼乐文化的光辉。

我常叹息中国三皇五帝及夏、商、周之六代舞几千年后不知所踪,如今我惊奇发现毛利人的乐舞文化是那样振奋人心。史前的的记忆与传说、遍布在毛利风俗、建筑、雕刻符号与故事里。华夏几千年前的原始文明就在南太平洋的土地上像银蕨树那样万年无疆。

[图:心明银蕨篆-长勿相忘]

 

 

哈卡舞 ,有时也会与 他们的karakia (毛利颂文)集合一起, 边舞边唱。开头反复颂赞的两句诗是:

 

痛苦是美好的 KA NUI TE MAMAE

 

爱是更加美好 KA NUI HOKI TAKU AROHA。

 

毛利文化最值得世人珍视的是那千年不朽的迎贵宾仪式,虽没有欧洲皇家马车和礼炮的显赫,也不同中国三军仪仗的英武。但他是当今世界唯一保存千年不变的礼仪风范。任何国家元首到访新西兰,都会接受新西兰特有的碰鼻礼及乐舞欢迎仪式。

 

From McLean and Orbell, Traditional Songs of the Maori, 1975
Haere mai rā e kui mai, e horo mā i te pō
我们邀请埋在地下的祖先
Karanga rā te tupuna whare hi te kāhui pani
呼叫在祖先房子哀伤的人
Huhuingia mai rā o tātou mate hia tangihia i te rā nei
请不要愁绪哭泣。
Ki nga iwi e, karanga ā!
部落祖先都听着!

 

Haere mai
欢迎
E nga iwi haere mai
所有部落都欢迎
Mauria mai te aroha
把你们的爱心
Ki te marae e
带进我们的marae(毛利人集会地)

 

Karanga ra
我们欢呼,
ki nga ope tuarangi
我们的客人
Kua eke nei
从远方来
Ki te marae e te iwi e
我们所有部族,

 

Kia ora ra
把祝福
Ki nga iwi e tau e
献给在场所有的人们。
Mauria mai te aroha
把你们的爱心
Ki te marae e
带进我们的国家,
Kia ora.
祝福你们

 

综上所述,毛利礼乐文化,通过乐、诗、歌、舞的文化传承与保存。经历几千年依然情深而文明。 与中国商周礼乐文化传统有如此美妙的契合。 这种民族风情常常就像磁石同性相吸,情同亲合。作为学者,面对如此激动人心的无为而自化,他的思考也会不由自主地与最新的出土文献研究思接千载。

 

(三)从《周公之琴舞》到《周公之哈卡》的文化背影

中国清华大学2008入藏的清华简 研究整理报告第三
集《周公之琴舞》正是六代舞中的文舞之象。全篇共17支竹简。其书体有鲁派书之潇淡雅健。起笔藏锋,转笔回引,不急不慢与《颂鼎》同一机枢。

 

 

其内容是祭奠祖先的乐舞颂诗 。周公是周文王的第三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公旦多才,继志述事,振其徽烈,制诗辑颂,斧藻其言”(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一)周公旦一身正气,继承文武王未竟之业,创制周朝以孝治天下的礼仪制度 ,明乎郊社祭天地之礼,行宗庙春秋大祭祖先之义。治国安邦以礼乐教化子民 ,可谓光前裕后,功在千秋。

 

据中国人民大学徐正英的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孔子删《诗》相关问题一文指出:《周公之琴舞》“组诗在周公四句诗和成王九首诗前各有两句短序,一为“周公作多士儆毖,琴舞九絉(卒)”,一为“成王作儆毖,琴舞九絉(卒)”。所谓“九絉(卒)”就是九章乐曲。可见,周公和成王所作的都是九首诗,只是成王的九首完整保存下来了,周公的九首惜仅保存下来半首。周公四句诗开头也标有“元纳启曰”,既然如此,之后也应有“再启曰”、“三启曰”以至于“九启曰”乐章标识,不可能只有表示开始的“元纳启曰”而无结尾。既然成王的九首乐歌原属于《诗经》中的一组作品,周公的九首自然也必是《诗经》原有的作品。因此,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一次性贡献了八首半“逸诗”文本和八首半“逸诗”数目,使《诗经》“逸诗”数目增加到了共计一百八十五首,其贡献不可小觑。相信随着地下文献的不断出土,类似数据还会不断增加——”。

 

对徐教授的见解 本人很赞同,《诗经 绵》就有九乐章。孔子以“风、雅、颂”为主旨,收入或删去的诗或许上限不止周初,但愿地下文献的不断出土,让我们可以更多了解三皇五帝思想、文化和艺术。

 

周公作礼乐教化,经历千年的多次革命,改朝换代。
如果我们无缘一睹《周公之琴舞》九段颂诗之间的多次变调而歌、而颂、而舞的盛大场景、 暂且透过心明的作品《周公之哈卡》及毛利乐舞表演程式,来一次世纪的对接 ,品味毛利礼乐文化的风采。

 

心明创作的《周公之哈卡》的灵感来自数月前,弟子羽西引尊敬的老朋友新西兰著名毛利文化功勋人物皮塔沙浦尔斯爵士和他的长子Paora (奥克兰大学毛利艺术表演系教授)再次光临子玄草堂, 筵飨间,谈到毛利战舞哈卡,心明想起孔夫子说 的一句话:“文舞尽善又尽美,武舞尽美不尽善。毛利哈卡是 文武之舞。应该是美不胜收吧?

 

心明反复琢磨《周公之琴舞》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乐舞?或许眼前两位毛利表演艺术家讲解的“哈卡”就是我们失落的乐舞吧。一下子,脑海里呈现出两国文化交融的图像,善于给人起名的子玄有点动情地说:就叫《周公之哈卡》吧!此图 从嘉宾温温其恭,谈笑风生中定下了两国礼乐文化的立意。创作过程,几乎花费一个多月时间纠结在画面如何画出哈卡舞蹈场面。【见习作图1-4】

 

 

【图3   心明《周公之哈卡图的创作稿》】

[周公之哈卡图]

设色水墨纸本绫装。大
中堂挂轴。
尺寸:270cm x 120cm
钤印;照心明印(朱文)
(白文)
释文:清华简《周公之
琴舞》周公颂诗四句:周公作多士
敬 毖,琴舞元纳
启曰:
题跋:周公之哈卡特为
新中尽善尽美的
乐舞文化艺术而
作。
丁酉陈照心明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言:学术通于学仙,钟神最上,钟气次之,钟形又次之。作品最忌平平的调子,心明要将神气的毛利舞姿 表现在移形尚意之中,于是在作品的天庭处, 深远列队的清华简,将人们带到太古的时代, 以青铜兽面纹作罗伞柄。容止可观地伫立在独木舟当中,承载几千年共同的礼乐文明。当观众视线向下寻找,表现毛利文化的poi 、及哈卡的武器巧妙融进舞字书法里 。舞姿雄迈的哈卡隐恶扬善,如如不动象征毛利武舞气吞山河,团结人民之象。给人们一幕幕全黑队世界杯橄榄球队比赛前的威武彭拜的联想。在整个阴阳交替的舞字最后一点,从天而降的波伊球(poi ),如天性自然天理当然地展现民族纯良与中节的禀赋,用以象征文舞之象。
其实这最后的精品是在花绫装裱好的空白大挂轴上,心明象是 吃 了熊心豹子胆似的一挥 而就。既把心灵的情致以音乐般的神韵熔铸在作品当中。又能把清华简 的礼乐文化与毛利文化作时 空的对唱。

 

然而,一幅 作品又怎能全面概括出毛利民族至今还保护得很好的史前礼乐文化的瑰宝Haka。毛利人把舞蹈称为“哈卡”具有文舞和武舞两大系列。在男性舞蹈中,表现大多数是战争题材,相当于商周时的武舞。表演时男演员面部画上部落传统的图腾,裸露上身,下着黑黄两色相间的草裙。舞蹈动作粗犷有力。有的表演时还要手执兵器,矛剑相击,铿锵作响。其乐舞的场面就像毛利人的哈卡HAKA。
[见图]

[图 KAPA HAKA (Ka Mau Te Wehi, Taking Haka to the world, Bub&Nen’s story) (Kathrin Simon 2009)]

KAPAHAKA是另一类舞台表演程式。自1972年起每年都在中学举行太平洋岛国盛大的舞蹈文化节,通过保留和改进的舞台艺术语言传承毛利文化史,祭拜祖先及部落英雄。要求表演者全身每一个部位都必须舞动起来,瞪眼、伸舌 五脏六腑 全动员]

 

(四)舞出尽善尽美两国礼乐文化的未来
孔子曰:文舞尽善又尽 美,武舞尽美不尽善。而毛利哈卡世界与天地山河同成长。承载着新西兰人民纯厚壮美的神采。与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等颂诗的礼乐文化同明相照。心明特为两国文化学术和艺术的交流创作的《周公之哈卡》图的意义在于向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保护和研究中心的李学勤、刘国忠、赵平安、贾连翔、李守奎等令世人尊敬的学者专家 们致敬!刘教授是清华大学在南太平洋传播清华简 的使者 ,刘教授亲自为新西兰丹心雄人文研究基地的“思想、文化、艺术三史研究生班及“书学童子 功班 送来了清华简研究成果和书法集。这是一次学术传播南太平洋的历史之旅。

 

【图为  陈照心明携最新作品《周公哈卡》接受中华电视采访。左起主持人梁玲玲,刘国忠教授、作者本人(右)

 

清华大学刘国忠教授到访新西兰并 赠送《清华简书法集精选》给丹心雄鹰人文研究基地

 

陈照心明回 赠刘国忠教授《横渠四句清华简》扇面作品

 

陈照心明 与 刘国忠教授

 

文化艺术是人类精神共享的成果。学术的友谊 和交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回归。一带一路的历史因两国文化学术的交流而谱写新的篇章。祝愿清华大学与新西兰丹心雄鹰人文研究基地走出一条孕育河图洛书的荣河温洛 之路。

(  完)

2017 年8月1日

 


 

参考书籍:
1 李学勤 《三代文明研究》 第八页
2 朱天顺 《中国古代宗教初探》
第108页图腾崇拜、
第199页祖先崇拜。
3 李学勤 《古文字初阶》第55页
4 刘国忠《走近清华简》第79页
5 清华大学藏战国简第三册《周公之琴舞》
6 <Introducing Maori Culture > Don Stafford
7 <THE MUSIC OF THE MAORI CHANT >

8 <THE STORY OF THE HAKA > BY DAVE CLEMENTS

9 <THE RHYTHM AND LIFE OF POI >

10 < TRADITIONAL SONGS OF THE MAORI>
11 <Maori Art and Design >Julie Paama-Pengelly

 

附录:
毛利歌曲 的分类:
源自于 Traditional Songs of the Maori by Mervyn McLean and Margaret Orbell, Auckland University Press

1. Waiata 歌
a) “waiata tangi” (葬礼歌) 50%
b) “waiata aroha” 爱情歌曲 (自然,大地) 6, 16, 40, 42
c) “waiata whaiaaipo” 爱情歌曲 (人)3, 24, 25, 39

一般是很多人一起唱,有一个领唱, 开始唱歌, 自己也会单唱一段。
(第17首)

2. Pao (8, 21)
没有Waiata 那么严肃,欢乐的歌
a) pao poroporoaki (永别)
b) pao whaiaaipo (爱情)
pao 用来帮助演讲,一边讲话一边唱。
两句对唱,音乐范围更大

3. Poi (27)
用来伴奏poi表演. 两种音调 节奏很快

4. Karanga (38)
在marae一边唱一边说
‘powhiri’ – 欢迎的歌
‘poroporoaki’- 再见

只能女士唱, 会有很凄惨的哭声

5. Karakia and Tau (2, 26)
说/唱很快,献给祖先和家人
与古代中华文明向海外的迁徙,